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
小广告.jpg
快时尚男装来袭
文章来源: 2013-08-23


实习记者  黄天玉
 
    男性消费者的潜在购买力已经成为服装行业的一片“蓝海”。世界知名市场调查咨询公司Frost&Sullivan预测,2013年,中国男装市场零售收入将达到5399亿元。机遇在前,一向具备敏锐市场嗅觉的快时尚品牌摩拳擦掌,在这个夏天集体发力中国男装市场。
业绩遇冷
快时尚发力男装
    8月1日,上海月星环球港,H&M在中国的首家男装店正式开业。而Mango的H.E. by MANGO男装系列即将登陆中国,首家旗舰店选址上海静安嘉里中心,这也意味着Mango在中国的首家男装店即将亮相。
    对于中国男装市场的这一番试水,Mango方面的解释是,这表明了品牌对中国市场的信心。H&M大中华区、新加坡及马来西亚总经理Magnus Olsson也称,中国首家男装店的亮相源于中国消费者对H&M的喜爱与日俱增。据悉,中国是H&M男装销量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。
    然而,快时尚品牌的乐观态度很“丰满”,现实却又如此“骨感”。实际上,与刚刚进入中国时消费者“大摆长龙”的火爆场面相比,如今的消费者对于快时尚的热情正在降温。
    数据显示,2012年12月1日至2013年5月31日,H&M集团净利同比下降11.9%,同店销售下降4%。比起财报,更为直观的是Mango在中国陷入“关店潮”。近来,Mango在上海、大连、武汉等地接连撤店。在北京,Mango也相继关闭了其在东直门银座百货、崇文门新世界百货以及大钟寺尚客百货的专柜。
    不仅如此,6月底,Zara提前进入折扣季,部分款式更是打出了3折。尽管众多快时尚品牌称,这属于每年两次的正常折扣季,但提前10天的打折期以及高于往年的折扣力度很难不令业界打个问号。
 
产品品质
或成为一道坎儿
    对于快时尚品牌而言,女人的钱不再那么好赚了,瞄准男人背后的商机几乎是一种无奈之举。不过,相较于更易冲动消费的女性,男性对于品牌的忠诚度显然更高,对于品质也更加重视,他们的钱真的好赚吗?
    “我不会专门去快时尚的男装店选购服装。”记者在一位本应是快时尚男装主要购买力的25岁男性消费者处得到了否定答案。在北京工作的白领孙先生表示,虽然快时尚品牌的产品种类齐全,但自己已经在选购服装上有了固定品牌。“比如,衬衫我多会买G2000的,西服则是SELECTED,夏季休闲装首选迪卡侬。”
    男装品牌SELECTED首席执行官孙艾柯在接受《纺织服装周刊》记者采访时就指出,如果男性消费者初次购买时得到了一次非常愉悦的购物体验,比如服务、款式和质量,那可能会更好地建立他的品牌忠诚度。”
    快时尚品牌可以做到物美价廉,却始终没能摆脱质量欠佳的困扰,而自助式的购物模式也让消费者很难在店里享受到高品质服务。当男性消费者的品牌意识觉醒,“中低收入”和“中低消费”不再画等号,快时尚品牌仅仅依托快速推出潮流款来抢占市场恐怕还远远不够。
    “为了维持平衡,快时尚品牌在紧抓速度和潮流度的同时,很容易会对质量与品质有一定牺牲。”鞋服行业独立评论人马岗认为,消费者已经对快时尚品牌产生了固有印象,品质把关对准备在男装市场跑马圈地的快时尚品牌而言,或许是道坎儿。
    不过,马岗也指出,快时尚男装的大规模登陆恰恰填补了中国男装市场的一部分空白。
国内男装
应深入研究需求
    一直以来,国内男装品牌偏爱中高端市场,对面向中低收入年轻人的潮流男装总是显得“不屑一顾”,在这一领域还未出现太多有号召力的领军品牌或企业。
    实际上,随着年轻人的可支配收入的增多,时尚消费阵营也越来越庞大。北京酷绅服装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岳南坦言,在男装领域,时尚消费已成为风潮,年轻人是时尚消费的主力人群,而快时尚男装的涌入或许会迅速满足这部分消费者的需求。
    除了在款式上拥有迅速更新的能力,快时尚品牌也敏锐地察觉到中国男性消费者消费行为的转变。H&M相关负责人称,中国男性消费者的“时尚独立性”日益成熟,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与女性共享消费空间,而更偏爱独立购物。
   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,就像黄岳南所说的,“快时尚男装可能会对国内中低端男装品牌造成一定压力,但也会在经营方面给国内男装品牌带来一些启发。”
    不仅在定位上趋于“守旧”,国内男装品牌在产品企划上也偏向传统,而快时尚品牌总在不断地推陈出新。特别是在产品运作周期上,快时尚品牌的一件衣服从设计到上架只需2周,而这一周期在传统企业至少需要3个月左右。
    尽管国内男装品牌依旧拥有“接地气”的天然优势,但仍缺乏对消费群体的深入研究,这只能让“中国品牌更懂中国人”成为一句空谈。“我们应该更关注需求研究,深度细分市场,尤其是针对文化进行细分,从而形成品牌的个性。不盲目追随高端,不只关注爆款,而要系统化运作,在产品开发和柔性化生产方面下工夫。”黄岳南说。
 
《纺织服装周刊》版权及免责声明:
1、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纺织服装周刊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,未经本网授权,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、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纺织服装周刊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2、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30日内进行。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:010-85872143
 
相关文章
更多资讯
组织架构 | 版权声明 | 订阅中心 | 联系我们 | 诚聘英才 | 关于我们 |
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
京ICP备11016217号-19 京ICP备11016217号-23 京ICP备11016217号-26
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
Baidu
map